野生烏魚子介紹
烏魚分布於全球各地溫、熱帶海域,主要棲息環境為沿岸沙泥底水域,是中國南方沿海重要的食用魚。漁獲方式除以流刺網、圍網、定置網等漁法捕撈外(流刺網屬於非法捕撈,多見於中國大陸漁船作業),近年魚源枯竭,亦在魚塭飼養(逐漸盛行)。烏魚到處都有,但烏魚子卻盛產於台灣,原因是每年冬季冬至過後,大量烏魚會在中國大陸沿海的進行生殖洄遊南下產卵,經過臺灣海峽,從彰化縣鹿港鎮附近靠近台灣沿岸,一直沿著海岸線南下到屏東南方外海交配後折返北方。烏魚貼近台灣沿岸期間,其卵巢正值交配前最成熟階段,所以台灣產的烏魚子特別肥美大。
千百年以來,不知由何時開始,烏魚每年冬天,都十分守信,洄游到台灣來。大約在冬至前後,由南游至台灣西部沿岸,在南端海域產卵以後北返,這些產完卵以後,洄游北上的烏魚體型瘦弱,稱之為「回頭烏」。烏魚因背部烏黑,學名鯔魚,烏魚則是台語「黑魚」諧音,原是在大陸東南沿岸河口棲息的廣鹽性魚類,二十二度的水溫是最適宜的環境,每年冬季因淡水水溫較海水先下降,烏魚便成群結隊由向海中,隨潮流南下避寒,在台灣海峽附近迴游產卵後,再返回大陸,因為烏魚每年冬至前後都會南來,因此被稱為「信魚」。
依台灣通史記載,三、四百年前,烏魚即被視為重要漁獲,捕烏船都要向官方登記,繳納漁稅領取烏魚旗,才能出海捕烏魚;而國府遷台後的戒嚴時期,漁船出海管制十分嚴格,但在烏魚汛期,只要是捕烏船,則可隨時出入港口,不受限制,因為烏魚是不等人的,稍有遲疑,烏金就沒入海中,毫無聲息,捕烏魚的重要性可見一斑。